短文网

短文/随笔/诗歌/散文/心情/作文/唐诗/宋词/故事/成语/日记/语录/哲理

武斌:一笑泯恩仇-|-东坡踪迹

元丰八年(1085年)十月十五日到任登州,十月二十日朝廷诏令又至,命苏轼即刻回朝,任礼部郎中之职。苏轼还是在登州等待十多天,看到了海市蜃楼,并与新职守交接完公务才离开登州。元丰八年(1085年)十一月,苏轼过青州,而青州的职守是李定。这个李定,正是那个“乌台诗案”御史中丞的李定,正是“方定鞠狱时,力欲置公于死”的李定。

这时的李定是青州的太守,对待自己当时想置于死的李定,苏轼表现得很坦然。李定也是相当淡定,满脸笑容,热烈恭迎苏轼,将苏轼的全家安排于驿馆住下,并设盛宴款待。他预感到苏轼这次回朝,定会手握生杀大权,故谄媚于苏轼。李定所为,清代王文诰点批:“而发难者已欢笑而承迎之,何也?盖小人之所以必胜君子者,正以皆工此术之敌。而君子终不能与小人争者,往往为气节廉耻所误。向见笑啼交作,而墨池雪岭者,多矣。”他“一针见血”道出真谛。苏轼用“相见极欢”来形容与李定得会面,并在当日便将这一场面写信告之好友腾达道,极具讽刺意味!

但我想,苏轼能用“相见极欢”形容这次会面,一定不是后人认为的有讽刺意味,而是一笑泯恩仇。虽然苏轼是“乌台诗案”的最大受害者,但在此之前苏轼曾经给李定最大的人身攻击,借以讽刺新党。何况这次苏轼被诏还朝,一定会前途似锦,与同僚应该和平相处。苏轼也有对不住李定的地方,他应该为自己的“口嗨”反省反省,不该再到处树敌了。李定能通过这次会面来认错,北宋高傲的官员很少能做到这样的。

苏轼与李定的恩怨情仇在“乌台诗案”前的元丰年就有了。

原本应该在官场平淡度过的李定,却抓住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。他曾是王安石门下的学生,熙宁变法时他积极赞扬新法,深受王安石和宋神宗喜爱。但这也使他与文坛领袖苏轼产生了矛盾。苏轼得知李定对生母不孝后,写了一篇充满指责的文章。朱寿昌是位小官员,他是庶出的,生母是妾。在旧社会,妾注定是没有地位的,她唯一的幸福机会只有一个,即老爷的宠爱。可朱寿昌的爸爸在朱寿昌很小的时候就把她休了。朱寿昌从记事时起就没见过妈妈。但是,朱寿昌却下定决心有生之年一定要找回妈妈。他找得很辛苦但决不放弃。他从少年找到青年,又找到中年,还是没有找到。他一狠心,辞官走遍天下找妈妈,“不见母,吾不返也。”精诚所至,在朱寿昌年过五十的时候,他终于在陕西找到了他的妈妈。他的妈妈已经七十多岁了,也有了几个另嫁的子女。朱寿昌把她和那些子女都接回家去,和睦相处,亲如一家。苏轼就是以此为题材写了一首长诗称颂朱寿昌。可没想到,却把另一个人得罪了,这人是李定。李定本来与苏轼政治立场就不一样。李定是支持王安石变法的。不支持变法的一派想法找出他的个人污点来诋毁他—就是他不为生母服丧。当然他有不得已的理由,由于他生母被休出家门,他父亲也死了,他生母到底是谁根本没法确定。所以没法服丧。可这与朱寿昌一比,就显得太不孝了。苏轼歌颂朱寿昌的诗流传越广,李定就越显得卑鄙无耻。所以,他开始对苏轼不满。这个事件引发了满朝的攻击,甚至让他失去了官位。然而,在王安石的庇护下,他最终得以重新启用。这当中还有一段故事:苏轼和佛印的关系相当要好。佛印与李定是同母异父,佛印的母亲仇氏曾在江西和扬州之间辗转,最终嫁给了李定的父亲李问成为小妾。仇氏虽然貌美风流,但在当时仍遵循夫为妻纲的规则,她的儿子李定因此被正妻所抚养。后来,仇氏因行为不端而被驱逐,李定因此并不知道这个生母。据《宋史》记载,李定曾为此辩白说:“我确实不知道自己是仇氏所生,所以对此感到疑惑,不敢确认。”尽管如此,这段故事依然充满了悬念和传奇色彩。

还有一件事是北宋神宗熙宁三年(1070年)的“三舍人”事件。就是舍人苏颂、李大临和宋敏求七次封还李定词头,以致诏令不行。三舍人以不合官制为由进呈7状奏议。事实上,三舍人矛头指向主持变法的王安石。当年“三舍人”封还制词,苏轼从旁喝彩。因为苏轼并不完全赞成王安石的变法。

苏轼知徐州时,李定的儿子前来拜访,苏轼以惯例宴请他,这人很高兴,以为苏轼很喜欢他,因而起身求书画。东坡佯装答应,又闲谈其他事情,而李定儿子一直呆站在一边。突然间苏轼问他:“相面的人说上唇长一寸的人可以长命百岁,有此一说吗?”李的儿子回答说:“没听说。”东坡说:“果如此言,彭祖好一个呆长汉!”李定儿子听后惭愧而逃,当然会在李定面前诋毁苏轼。苏轼就这样又和李定结了梁子。

“乌台诗案”时,李定敢于痛下杀手,一方面是李定与苏轼早年结下的梁子,李定让自己的部下广泛搜集苏轼的“罪证”,文章中对我们皇帝的不满的词句,可想而知完全可以找到,因为苏轼对朋友口无遮拦,在诗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。还有一个原因,苏轼此刻所作所为几乎全站在司马光旧党一边,对王安石变法持否定态度,让改革派大为不爽(包括王安石本人),“新进”分子更加不满。李定就是“新进”分子,北宋神宗熙宁三年(1070年)的“三舍人”事件就是三舍人苏颂、李大临和宋敏求都王安石引荐新人的不满。

这次青州的会面,我认为李定是心诚的。史书上说:“定于宗族有恩,分财振赡,家无余赀。得任子,先及兄息。死之日,诸子皆布衣。”这样一位“为民”的官员,只是在“为民”时存在站立的党派的不同,政治的主见不同。当一切都成为过往烟云时,苏轼和李定两位文人和官员定会冰释前嫌,携手向前的。二人皆是那场政治运动的牺牲品。

两年后,宋哲宗元祐二年(1087年),李定在滁州病逝,他为自己所作的事再次买单。此时,苏轼正风生水起,官运亨通,人生风光无限,也是对他忠心朝廷的回报。只有经历了千般磨难的人,收获的是磨炼后的万条彩虹。

苏轼这次回到汴梁,正是他“三起三落”的二“起”。而且这次晋升的速度令人瞠目结舌,仅仅八个月,从八品变为正三品。令他的对手,更加担心害怕,按目前的走势他将是为相的前奏。他一心为国的忠心,不完全否定王安石的变法的,好的方面需要发扬,对人民不利的需要摒弃。这将让他陷入“里外不是人”的处境,所以他的处境更加窘迫。但苏轼坚持到宋哲宗元祐四年(1089年)三月,总共三年零四个月,是苏轼在汴京待的最长,也是苏轼实现自己政治抱负最大的一个阶段。

历史也会让苏轼和李定:一笑泯恩仇。

武斌写于2024年2月19日成都家中

随机推荐:
酒店前台摆件 半截袖女 桌面 美背文胸薄款 夏季 黑色牛仔裤 女 直筒 dove洗发水日本 白衬衫女 短袖 男高邦鞋 皮带 男士 全牛皮 护理液隐形 运动泳衣 高枝剪伸缩高空剪 玻璃茶壶茶水分离 衣柜组装塑料 小脚裤女夏薄 现代悦动座套 365天日历 进口莫桑石戒指 低腰阔腿裤女 相册本 纪念册 粘贴式 更多精选文章>>>

本站由EMLOG强力驱动

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收集/整理,本站纯公益性用途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